甘为人梯 送你到更高的地方

——记我校优秀教师杨景常教授

作者:陈松 尹乐 骆瑶 王科乔来源:浏览次数:102

        有这样一位实践家——他85年受国家航天航空工业部委派参加“歼七M”战斗机机载雷达和专用检测设备在英国的研制工作。1988年受国家航天航空工业部委派参加“长征III”型运载火箭西昌发射阵地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的分析检测工作。
  有这样一位好老师——他11年来勤勤恳恳,既保持了自己在科研上一贯努力钻研的作风,曾经在2000—2003连续四年被评为西华大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他将自己积累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中,点燃了一批批西华学子创新的梦想与激情,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他就是我校电气信息学院自动测控技术及仪器研究室主任杨景常教授——一位将自己比作“帮助学子攀登的绳子”的老师。

科研,硕果累累

  “不搞科研的专业老师,教学质量不可能提高,只有通过科研实践对所教授的原理进行印证,才能把最准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西华这片热土上,杨老师热爱科研事业。2000年受成都铁路局委托完成铁路通讯记录仪的研制并验收;2001年完成拆分式机车通信固态记录仪并验收;2002年他研制的产品“机车运行记录仪”在成都铁路分局、重庆铁路分局和贵阳铁路分局的1000多台火车机车上安装运用,产品故障返回率几乎为零,他因此荣获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他参与省级教改课题“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三等奖;为配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建设,杨老师申报并主持了四川省教育厅的重点科研项目“便携式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开发,于2006年4月通过鉴定。
  目前,杨老师正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自动测试技术、接口平台技术和SCPI解析技术的研究,并主持开展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微机原理及应用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主持四川省精品课程“微机原理”的建设工作。
  在科研的道路上,杨教授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他对科研工作的执着追求,激发着学子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不断创新的无限激情。
 

成就感,来自经验的传授

  自称是“被耽搁的一代”的杨老师从事一线科研20年后,希望在自己创新思维活跃度减退的岁月里将自己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于是1998年,来到我校任教。
  杨老师鼓励同学们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来实验室的同学,杨老师都是非常欢迎的。“只要你想学,只要我这里还有位子,都可以来”。
  在实验室,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在这个不大的地方,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杨老师“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他将学生组成团队,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激励,既有竞争也有帮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动手能力。
  杨老师的科研项目为大家确立了明确目标。当杨老师把一个课题按层次分解、把任务分配给每个学生之后,大家的协助与竞争也就开始了。在研究过程中,杨教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能力;他提倡大家共享研究成果,通过成果的共享让实验室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实验过程中,杨老师不会过多干预,只有当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他才会给大家指明方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是最有效的”,杨老师认为知识的关键在于运用,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和积累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而这种学习方法也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为了给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杨老师每年都指导参与学校团委组织的创新活动的学生,组织多组本科学生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参加“挑战杯”等各类设计竞赛。
  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杨老师感受到“好的工作需要具备强的能力”,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更需要具备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杨教授身体力行带领一批又一批本科生、研究生走上了“实践性人才”的发展之路。“当年龄增大,创新思维减弱的时候,我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学子,培养一批一批优秀的工程师昂首从西华走向社会,这也是我现在为社会做的贡献,我非常有成就感。”

可爱的“杀手”

  “在杨老师的课堂上千万不要说话”,07级测控的肖勇谈到,杨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课堂一定得安安静静,否则就会被点名批评。
  但谁又说这样不好了呢?对学校负责、对同学负责、对社会负责,这不正是杨老师的可爱之处吗?
  回到实验室,这个“杀手”变得和蔼可亲,对于同学们的各种问题他都耐心细致地解答,深受学生喜欢。  
  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身上渐渐有了他的影子,有了他那种努力、奋斗、追求效率的精神。“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我们要抓住时间,提高效率,做好自己的事,拓宽生命的宽度。”“西华是一个好地方,有着优美的环境和优越的教学条件,希望同学们好好把握自己在西华的学习时光。”杨老师对同学们殷切的期望深深地感染着大家。
  杨景常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他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年过五旬的他身处教学的第一线,以自己的深厚学识和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一批又一批西华学子。他甘为人梯,帮助学生迈向创新之路,他说要“让同学们在我的指导下学习,持之以恒,借助我这根绳子,达到更高的高度。”

责 编:王蜀苏

责编:

编审: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