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观新闻】锦理|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

作者:陈睿来源:锦观新闻浏览次数:18

“锦观新闻”710日以锦理|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20244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要让成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就必须在确保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性的手段、载体与功能拓展,使得这些文化遗产能够融入现代生活,服务当代社会需求,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实现永续传承与创新。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成都探索

推进成都文化遗产创造性活化利用与开放合作,是践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成都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成都在文化遗产的功能再生、创意转化、数字孪生、教育传承、社区参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功能再生:依托历史文化遗存,挖掘其内在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确保历史文化遗存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前提下,赋予其新的社会经济功能,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成都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先后打造了少城(宽窄巷子)、大慈寺、武侯祠(锦里)等历史文化街区。

创意转化:通过专业性的创意活动,对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进行转化,将文化遗产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机结合,开发文创产品和服务。如文创IP、文创产品、影视动漫作品、文化旅游产品等,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成都先后打造了古蜀金沙”“漫游三国”“杜甫很忙等文化IP,文创产品达到3000多种,产值达13亿元。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开发的各类文创产品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数字孪生: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建模,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技术保留了文化遗产的真实信息,能够创建历史文化遗址、珍贵文物的对应数字模型,为文化遗产的研究、展示、传播、体验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全息投影和数字化导览技术,可以使观众穿越到不同的历史时期,看到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与他们进行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这种互动方式打破了传统静态展示的局限,使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教育传承: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机融入教育体系。通过课程思政、文化遗产课程、博物馆教育、研学实践、文化节目等方式,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成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教育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简牍探中华》专题报道,通过天回医简背后的故事勾勒了失落的古蜀医学文明。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有力证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民俗活动、非遗体验、节庆旅游等方式,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价值成为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成都大庙会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是市民欢度新春的传统场所,各种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和地方特色美食琳琅满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本地居民参与。都江堰放水节原本是古成都灌溉工程的庆祝活动,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项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节日,能够通过放水仪式,重温历史记忆,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国际交流:2007年首次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来,成都已连续举办八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通过展览、表演、工作坊和论坛等多种形式,展示了成都和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促进了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业者之间的交流。

(作者:陈睿,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

媒体报道链接如下:

锦观新闻:锦理|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https://v5share.cdrb.com.cn/h5/detail/normal/5879038771053568


责编:

编审:

维护:西华大学·网管中心 蜀ICP备0500645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