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百年的基本立场
边宏宇
时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回首过往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风雨兼程、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历史,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不懈追求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历史。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克敌制胜法宝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却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道: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三大法宝”及其运用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统一战线,就是要依靠和团结一切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力量特别是广大工农群众去完成党的历史任务;武装斗争,是要发动和武装工农群众对敌斗争;党的建设,就是要把党建设成能够实现“初心”“使命”的党。以人民为中心,也反映在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中国人民的处境相结合,使之中国化、中国人民化;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和人民心连心,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批评和自我批评,即从人民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勇于面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足,不断纠正错误,改进工作。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每一条都体现了浓浓的人民情怀。
在抗日战争中,党主张全面抗战,打人民战争,以陷敌人于中国人民的“汪洋大海”中。延安时期,我们能够战胜日伪的军事进攻、经济封锁,挫败国民党挑起的“摩擦”,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加是不可想象的。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要取得抗战的胜利,不仅要靠人民军队和正确的战略战术,更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和积极参加,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和巩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在边区,党积极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三三制”民主政权;经济上,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开展大生产运动,以解决军需民用,减轻人民负担;教育上,不仅注意提高群众抗战觉悟,而且大力举办国民教育以及识字班、扫盲班、夜校、冬学等,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文学艺术上,党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站在人民立场、饱含人民感情、满足人民需要,文艺要大众化,从而涌现出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和一批广受军民群众欢迎的人民艺术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成功实践,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年解放战争,我们能够战胜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民党,打败人数多、装备优的“国军”,原因固然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人心向背”的结果。陈毅同志曾感慨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补充兵员、提供军需、运送“粮草”、救护伤员……,哪一样也离不开人民群众。
新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实现了翻身解放,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祖国建设,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即使是在党的事业遭受挫折时期,也从反面证明脱离群众实际需要是多么的危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指出:“三个有利于”是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不仅把人民群众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也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人民国家的强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是党的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就是说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发展,要立足于我国人民之需,解决好现实与长远、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达与欠发达、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协调问题,要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阶段后,逐步把重点转到实现共同富裕上来,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了新境界,在继承党的群众路线光荣传统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以人民为中心的新观点。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他在担任党的总书记伊始就明确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上海建党纪念馆、西柏坡党中央曾经的办公地,重温“红船精神”和“两个务必”,就是要我们全党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他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殚精竭虑、辛勤工作,为祖国的发展擘画宏伟蓝图,并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也是改革成果的受益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因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党中央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以人民为中心是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和第一个“百年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体现了共享理念中以人民为中心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都反复强调的根本观点。在谈到依法治国时,总书记要求“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要搞出优秀作品,就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感动着人民的感动”;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在新冠疫情面前,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社区群众力量,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群众路线的成功。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开启党的新百年胜利征程的圭臬
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今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开始党的第二个百年历程,并继续为实现新中国建立百年目标而努力。过去的百年奋斗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她从成立时的几十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九千多万党员,从一个带领人民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的革命党,发展成今天领导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是世界上少有的有高度继承性、统一性和创造性、历史悠久并长盛不衰的政党,是一个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得到了绝大多数人民衷心拥护的政党。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必将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的更大成就,这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坚定信念,是以人民为中心事业的强大生命力。开启党的新百年,实现新中国建立百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核心就是人民性。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义。要担负起新时代的伟大责任,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继续以刮骨疗毒和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新时代,党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要在风云诡谲的局势中不迷失方向,拥有战无不胜的力量,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观点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为以往取得的巨大成就自豪时,也要看到在均衡发展、共同富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需要加倍努力改进;在看到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时,也要看到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等方面还存在差距,需要尽快弥补短板。要时刻铭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不渝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继承党的光荣传统,争取新时代更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