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在数智赋能高等教育的探索实践

作者:发布时间:2024-05-07浏览次数:10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当前,全国高校深刻领会党中央对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

浙江大学在数智赋能高等教育的探索实践

打造算力融合创新新模式-“西湖之光”。联合政府、高校和产业多方共建,合力打造协同、开放、共享的“西湖之光”算力服务运营平台。“西湖之光”以“1+6+3+N”的整体建设模式,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联合浙大等华东六校发起,引入头部企业(阿里云资源、移动运营商、网新)参与共建,调动高校、科技企业多方共同参与,由运营公司对“西湖之光”进行可持续运营服务,提升整体算力中心规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启动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立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工智能类本研公共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等。

教育教学AI平台及应用。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智海平台,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支持下,研制人工智能实训平台智海,推动培养AI+学科交叉人才、建设教材体系,构建虚拟教研室、营造开源社区、支持实训实践、支持国产软硬件体系等工作。

打造智云课堂2.0,升级打造智云课堂3.0打造AI精课、AI成课,提供高校核心教学业务“沉浸互动式智慧教学环境”“弹性混合智慧教学应用”“智慧数字教学资源管理”能力。

数字教师包括在线课堂教学、数字人实时互动、课堂笔记及评价讨论、课程资源四个模块)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实时将授课内容翻译为多种语言,同时实现数字人与学生实时互动。

情景感知学习。借助AI智能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感知学习者的周围环境和学习状态,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真实、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最终,基于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统计分析,生成学生学习视频报告。

全球暑期学校。融通中外优质师资,数智驱动万人同屏跨域教学、打造数字化改革国际办学新样板。以“学在浙大”为基础,融合元宇宙、同声传译、AI笔记等智能技术,贯穿从招生、入学、课程、教学到评价全链路,建成联接全球高校的跨场景、多功能、一站式全英文暑校系统。

大模型应用ZJU ETalk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内容生成等AI技术为教师提供从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答疑、到课后作业批阅等环节的个性化教学辅助支持,提升教师教学的创新性和精准度,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AI教务。通过智能交互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加强教育教学政策文件的文本检索及理解能力,以便以智能、高效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相关的政策文件,引导学生学业规划,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AI百事通。通过对话,帮助师生得到精确有效的咨讯信息;对可在网上办理的事项,通过多轮对话,引导师生逐步完成事项从申请、到审批、到完结全过程。

学业挂科预警。AI大数据平台帮助师生自动收集和分析大量教学数据,如成绩、在线行为、课程偏好等,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扫描和全面量化,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和预测性分析,以全部学习过程数据为特征,提前识别隐形差生,提前触发分析诊断和及早干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反馈,助力实施精准教学。

电子科技大学在数智赋能高等教育的探索实践

数字赋能基于项目的新工科教育改革。通过数字赋能项目式课程改革、混合式教学改革、数字赋能体系化的实验教学改革、AI辅助智慧评价与质量保障,运用数字与人工智能技术改进,对学习表现、个性化学习诊断与建议、教学过程监控与优化、教学质量监测与改进进行系统牵引。

集成化智慧教学平台建设。打造“云中成电”智慧教学空间,通过主动泛在的智慧教学,对教学过程实时跟踪、远程巡课、远程督导,促进教学互促、人网交融,形成智慧环境随时可通,教学资源随处可取,教学情况随愿可查,教学工具随需可供的智慧教学空间。后期,将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系统创新,思考谋划“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打造未来泛在化、个性化、协作化学习场景。

武汉理工大学在数智赋能高等教育的探索实践

建立数据驾驶舱式数字化管理中心。基于数据大脑和管理驾驶舱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优化,实现重要决策会议“系统汇报、数据说话”的治理模式。

上线运行首个AI校长助理。利用人工智能提醒任务落实进程和目标达成与偏离情况,使治理轨迹更清晰、过程更透明、评价更灵活。

深化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评价改革。对学生、教师、干部课程精准画像。通过打通第三方和校内常态数据,构建数据驱动的质量保障体系,首次实现无感式,不进校的本科教学评估。


(来源:中国教育报、浙大、电子科大、武汉理工大官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