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上午,成都理工大学召开2024年度科技会议。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大会主会场设在九教国际学术报告厅,各学院设分会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菊兴,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科技厅、四川自然资源厅、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宜宾市、成都市科技局、成华区及二十余个企事业单位代表应邀参加。
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参会领导发言。
校长许强指出,学校始终自觉肩负起国家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和使命,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四川省委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学校学科整体竞进,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科研经费连续创新高,科技成果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他表示,进入新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学校将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的抱负,切实担当科技创新的重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目标,进一步开展有组织科学研究,升级打造珠峰科学研究2.0,组建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中心,强化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社会导向,加快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努力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吴小玲代表四川省科技厅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祝贺,向科研一线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她希望成都理工大学能继续坚持科技工作的“四个面向”,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着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攻坚,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菊兴对母校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双丰收表示了由衷的赞美,并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寄予了祝福和厚望。希望青年科学家心怀家国情怀,摒弃浮夸,去除浮躁,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发扬建校以来前辈们以身许国、以身许校、心系事业的光荣传统,勇攀科技高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彭勇代表科研合作单位向成都理工大学在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方面的贡献和支持表示了感谢。成都理工大学持续深耕于环境科学领域,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资源利用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希望学校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和担当,积极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等领域深化技术研究,为解决地方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建设美丽四川、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侯明才以“变革求发展 创新谋突破 做强高质量发展科技引擎”为题作报告,从当前高校科技工作态势、我校科技工作现状、做强我校高质量发展科技引擎三方面,对学校科学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他指出,变革创新是我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要通过强化基础研究、集成攻关、交叉融合、文理协同发展等变革科研组织模式,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要把科学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破除专业布局和学科建设机制的“卡点”,破除组织模式障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要优化奖励激励机制、学术环境,营造有利于潜心科研的良好氛围,激活创新发展动力。
第二阶段,学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裴向军以“激发活力创新争先 拓强拓精自强自立”为题作报告,通过横纵向对比对学校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了学校现阶段科研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科研组织体系建设行动计划。西南交通大学田永秀教授以“恪守学术道德 自觉抵制学术不端”为题进行科研诚信主题宣传教育。
会上,为2022-2023年度“成理十大科技进展”、“成理十大亮点论文”、2024年度成都理工大学科研创新先进个人、优秀科研团队和科研管理先进工作者、科技成果提名奖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杯。宣读了2023年度省部级科技平台考核结果为优秀的科技平台名单。
最后,刘清友对会议进行全面总结,充分肯定了学校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为进一步发展科研工作成效,他提出四点要求:一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始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要求。科技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学校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方面。科技创新地位与学校地位息息相关,科技创新的能力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紧密相接。二要深刻领悟党的全面领导是科技创新的政治根基。要不断加强党对学校科技工作的领导,坚持“四个面向”,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三要深刻理解有组织科研是深化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学校要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行业发展为需求导向,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地矿油核”优势特色,升级实施珠峰科学研究计划,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模式创新。四要深刻把握交叉融合是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关键路径。要推动多学科交叉和跨界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通,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科技转型与创新。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