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印、刘永栓、薛新龙|加快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 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新路

作者:发布时间:2024-07-17浏览次数:10


 要:中国特色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新挑战、新任务和新要求的背景下,加大中国特色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力度,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和强化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战略导向,健全和完善多元权力协调发展的内部运行体系,强化和优化校院两级组织良性互动的内部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要着力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着力把握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逻辑,着力加强高校内部重点领域改革力度,着力增强高校干部队伍办学治校水平。

关键词:中国式高校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高等教育质量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意味着高等教育从数量到质量的变化,也突显了追求卓越、创建一流的意涵,更重要的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于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以中国特色高校治理现代化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教学范式、课程体系与专业形态“重塑”,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跃升。

从各国高等教育实践发展看,高校治理实践都具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和时代特点,都是根据各国政治体制、历史文化、教育传统、民族特色等探索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国特色高校治理现代化是推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保障,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意义上看,高校治理分为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主要涉及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内部治理主要是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权力的分配、制约和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定、体制安排和运行程序。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国特色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及实践路径。

一、深刻把握走好中国特色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新路的时代命题

(一)全球化背景与世界高等教育变革对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颠覆几乎所有行业,将彻底改变整个生产管理和治理体系。商品、资本、技术、数据、信息等核心要素的全球化流动,带来了人员、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交融,促使各国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随着全球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高校日益成为社会轴心机构,与政治、市场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更紧密关联。知识生产正在从“强调学科本位”和“追求高深学问”走向“强调跨学科本质”和“问题解决”,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由“小科学”(个人兴趣、单一学科、小规模自由式)转向“大科学”(大项目、跨学科)。在新兴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无论是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还是大国博弈、产业竞争的发展需求,抑或是知识生产模式的更新迭代,都将推动全球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组织形态变革,我国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外部发展趋势,积极创新、迎接变革、引领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以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升高校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布局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战略急需领域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加快促进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通过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和转型重塑,是我国高校内部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宏伟进程对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领域。世界各国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史表明,高校只有创新制度,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学生、产出一流成果,才能走在时代前列,为人类和国家发展作出卓越贡献。200多年前的洪堡模式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了德国工业化进程,使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19世纪后期的美国大学制度创新,促成美国大学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迫切需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迫切需要高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建设教育强国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意义的共识已经形成,以改革创新推进系统性跃升和质变是高校面临的重大使命,要求必须加快提高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进程中,进一步创新高校内部治理模式,将我国制度和体制优势转化为高校治理效能,形成并树立中国特色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新维度新标杆,为世界高等教育制度贡献中国方案。

(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等重要政策和法律,明确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等内容,在招生选拔、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人事聘用和教育教学等方面不断赋予高校更大自主权。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实践看,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有没有好的治理结构,事关高校能否确保正确办学方向,能否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治校育人,能否形成高水平人才体系,能否形成近悦远来的吸引力、百舸争流的氛围,能否形成资源配置有效机制和追求卓越的核心竞争力。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高等教育事业也亟需在产业技术升级、社会进步及人才全面发展等方面作出更多贡献,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构建与高等教育强国相匹配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支撑和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是高校面临的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实践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加大中国特色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力度

我国高校治理既要有效借鉴国外高校的好做法好经验,更要勇于并善于走好自身的治理之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时代为观照,扎根中国大地,聚焦解决中国问题,走出一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特色的高校治理实践道路。

(一)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根本制度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制度,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明确了中国特色高校治理的基本组织结构。一是提高党委全面领导学校工作能力和水平。党委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把党的领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贯穿到全方位、全过程。二是发挥好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与校长的重要作用。“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八方,校长在党委集体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共同推动高校事业发展。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党委议事决策机制。加强和完善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决策制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必须充分坚持和发挥好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优势,在党委全委会和常委会上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充分听取意见,深入研究论证,提升决策能力和水平。

(二)明确和强化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战略导向

任何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实现了将基本职能与治理水平的提升融入所在国家的强国建设之中。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和变迁,都始终不渝坚守服务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价值导向,这是新时代我国高校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和发展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四为”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要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育人工程”,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丰富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培养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二是加强学科建设,推动科研创新。推进学科建设机制改革,探索形成多学科聚集、聚合、聚变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聚焦国家、地区和行业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发展,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持续动力。三是加强智库平台建设,提升资政服务能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布局前沿科学中心、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平台和国际化创新平台,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及高水平学术团队,提高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水平。四是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大文章。以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立足点,以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着力点,勇于并善于吸收借鉴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动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扬特色强优势创一流,树立中国大学的世界典范。

(三)健全和完善多元权力协调发展的内部运行体系

政治权力、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是高校内部的三种权力形态,有效协调并安排好三者关系是高校内部治理的基本命题。构建分工明确、各司其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一要正确发挥党委领导和政治保障作用。党委处于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在行使政治权力时要基于高校学术组织的基本特征和学术权力的基本属性,保障学术组织充分发挥学术作用、学术权力充分行使学术职责。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职责边界和分工合作,既要避免党在高校的领导管理权的模糊或宽泛,也要避免校长负责行政权的缺位或不到位。二要正确协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明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合理边界,充分发挥行政权力的有力保障和有效运行作用,防止和限制行政权力的无边界放大或对学术权力的不当侵蚀。充分尊重和依靠学者、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中的参与、咨询和决策作用,健全完善学术事务科学决策机制,构建有效的学术管理运行模式,确保学术事务决策权的正确发挥和公正行使。三要充分保障普通教师和学生的民主参与权。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研究涉及师生切身利益议题,必须邀请师生代表参加,广泛听取师生意见。推动教职工代表大会建设,针对学校改革发展大事要事,深入听取教职工意见建议,有效发挥其民主参与和监督保障作用。高度重视和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作用,引导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管理,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四要健全专业化议事咨询制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涉及学校核心功能的重要事项,教学改革、师德师风、评价奖励表彰等涉及学校重要方面的重要事项,后勤资产、校园建设、数字化发展等涉及学校保障和运行的重要事项等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要成立专业性组织并健全专业化议事咨询制度。这些专业性组织,是学校内部治理运行的神经网络,是健全学校民主决策机制的关键方面,是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强和优化校院两级组织良性互动的内部运行机制

一流高校首先要有一流学院,一流高校治理首要激活一流学院治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学习借鉴苏联做法,实行“学校-学院-专业(系)”组织结构,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稳定有效的运行模式。面对时代快速发展潮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迅猛发展,产业变革和社会需求快速变化,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安排校院二级权责、优化运行流程、提升治理效能,需要深入研究论证。把握好校院两级职能定位,明确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办学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基层学院活力。一是强化学校统筹治理。着重处理好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形成全校共识、凝聚全校力量。统分结合,统的是发展战略、努力方向、奋斗目标、资源配置等,学院围绕学校定位、目标任务统一认识、目标一致。各学院发展状态不一、发展水平不一,要按照学院学科特点和实际,采取不同举措和策略分别落实。高度重视二级学院班子建设,强化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加强学系和教研室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二是强化学院自我治理。在教师聘用、人员使用、科研项目管理、课程设置、资源分配、薪酬待遇等方面,推动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拥有更大自主权,建立明晰的评价考核机制,构建学院发展的有效模式,增强发展的自觉性和自驱力。三是强化学校内部组织机构有效治理。根据高校职能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内部组织架构有按照工作职责和有关要求设立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学科特点、人员规模设立的相关学院,按照事业发展需要设立的实体或非实体的研究院等,也有一些机构是新设的或者是临时性的,承担着某些方面的任务或职责。长期以来,学校内部组织架构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设立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问题以及一些治理困境和难题等,还有“部门化”问题、“熟人社会”问题、相对“固化”问题等。要深化改革,积极推动优质资源整合,增强治理效能,完善评价体系,真正发挥不同组织机构的实际作用,健全完善有效运行机制。

三、加快推进中国式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

高校内部治理是高校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高校事业发展跃升。

(一)着力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我国高校办学实践充分表明,党建工作做得好,学校各项工作就会蒸蒸日上;党建工作弱化,学校事业发展就会失去重要保障。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党的建设政治统领作用,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进而引领支撑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出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实际举措,提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引导全校师生政治坚定、思想同心、目标同向。二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深入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推进学以致用,引导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治理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本领和能力。三是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的“一融双高”。四是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选用培育一体化发展,使党员干部成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思想传播者和实践推动者。五是抓牢党的作风建设。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体系,制定责权清单、风险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改革清单、监督清单,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以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凝聚全校师生推动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

(二)着力把握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在高校内部治理实践过程中,内部治理理念、结构、运行及其效果的先进度与成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事业发展能力和水平。不同于政府统治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向度,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主要通过合作、协商和伙伴关系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要遵循和把握一些基本逻辑。

一是把握根本。立德树人是高校根本任务,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内部治理必须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融入办学治校全领域各环节,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可堪大任、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二是依法治校。大学章程是高校内部治理的纲领性文件,健全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是高校内部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基础性保障。高校内部治理必须强化依法治校理念,强化依规依据依制行使权力、保障权利的意识和规矩,高度重视大学章程及各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工作,通过依法治校水平的不断提高推进学校内部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共商共治。高校是复杂而特殊的社会组织,由于其目标的特殊性而导致其内部治理的特殊性。高校内部教师、学生、党政管理人员等,是学校不同的利益主体,其利益目标与学校的根本使命是完全一致的。高校内部治理要强化共同治理理念,通过协商、协调、互动等形式构建良好环境,推动利益相关者共享共治,形成高度的共同体意识和行为,形成共识共力,使各方利益诉求统一于根本目标和使命。四是融合贯通。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是封闭的小系统,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部门高度耦合的大系统。要开放办学,形成与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有效融合贯通的良性运行机制,在内部治理、人才培养、科研组织、课题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充分吸收社会优质资源,特别是吸收世界一流创新要素,找准契合点结合点,采取多种方式,有效融入学校内部治理,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包容的治理机制,不断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效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2022年7月以来,通过调研学习、论坛讲座、座谈交流、联合研讨等方式开展400余场次思想大讨论活动,制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经学校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从育人育才提质行动、科学研究创新行动、学科建设优化行动等十个方面为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加快特色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目标指引和路径指导。

(三)着力加强高校内部治理重点领域改革力度

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治理作用,以重点领域重点事项为突破口,加大改革力度,以治理民主化、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全方位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一是以治理民主化推动提高治理科学化水平。通过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会议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在校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民主管理过程,集众智聚众慧,以广泛听取意见的民主过程推动形成科学决策的良好结果。二是以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内部治理深层次变革。学校某些重点领域改革会牵涉到整体职能部门的相应调整,要以局部改革的“小切口”推动实现全面改革的大局面,实现稳中求进的深化态势。如围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等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围绕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快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等科研制度改革,围绕人才引进、长聘制、职称、学术评价、绩效等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围绕后勤、资产、招聘、创业就业服务等保障支撑制度改革,等等,以重点领域改革为抓手,由点到面,以局部改革牵动深层变革,逐渐推动内部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三是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治理精准化。以服务师生需求为导向,推动数字化手段融入学校治理各环节,构建智能化、体系化、精准化的内部治理体系。加快数字教室、数字校园建设,将科研、教学、服务、奖励、贡献等数据整合为一体化资源,破除内部数据壁垒,共享数据资源,以数据驱动决策。搭建集合信息平台,推动跨部门协同化办公,实现校内“一网通办”“云上办公”。四是以“接诉即办”方式推动落实以师生为中心治理理念。根据师生诉求,搭建全校师生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数据分析的公共平台,增强师生教学、管理和日常生活数据服务,提升个性化、精准化、多样化服务能力。加强“接诉即办”平台建设,针对师生急难愁盼问题要及时回应、及时解决,针对师生关注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问题要及时关注、重点破解,不断提高“解决率”“满意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通过建设完善“接诉即办”服务信息平台,不断优化接诉即办运行机制。平台建立了限时回复、公开透明、师生评价和督查督办等制度,向全校师生呈现所有诉求信息,师生对办理单位答复进行评价,并对诉求回复质量逐条督查,难点问题现场办公解决。目前累计收到师生诉求10625条,访问量超43万人次,响应率达100%,办结率达98.6%,师生满意率达99.55%。

(四)着力增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力度

高质量发展、一流大学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突出、能力过硬、敢于担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是支撑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一是提高党委书记和校长能力。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标准,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身心投入,担当作为,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规律,立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大力提高服务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能力水平。二是强化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结构,科学合理分工,既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位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处理好集体领导与分工、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要形成班子合力,团结奋进,凝心聚力,自信自强,追求卓越。三是强化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学校中层干部是学校治理的中坚力量,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干部选拔、培养、使用、监督、考核评价等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要注重干部队伍的思想淬炼与政治历练,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和业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传承发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提升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聚焦辅导员、班主任、党团干部等群体的角色定位,明确育人目标,创新育人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四、结语

中国特色高校治理现代化既要体现世界高校内部治理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征,更要彰显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殊规律和新时代特征,高校内部治理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组织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共治和民主监督作用,深化内部治理重点领域改革,构建高水平协同治理机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能力、激活内部治理动能,大力提升高校内部决策能力水平。我国高校要坚定高质量目标和崇高使命追求,持续推动和加快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上自信自强、矢志不渝,在系统性跃升和质变上有所突破、示范引领,在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上成为高地、树立典范,以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新路推动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同时,中国式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和实践路径,需要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最终以高等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2035年国家基本现代化建设目标。


(黄宝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永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薛新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7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