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政府工作报告终于与外界见面。这份重要的“工作指南”回顾了过去五年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划出了2018年教育改革发展“重点”。
一读EDU也第一时间就相关内容专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下面,就让我们先回顾下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列出的“重点”,然后再听一下储老师是如何解读有关内容的。
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
■ 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
■ 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
■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
■ 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 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
■ 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
■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 今年高校毕业生820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促进多渠道就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读EDU: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里面,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点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储朝晖:对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有两点印象比较深刻。
01
第一,在总结过去工作时,承认了我们教育还有不满意的地方;
02
第二,直接点明要“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在以往国家重要文件中,我们很少直接点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而这次列入也说明,学生课外负担较重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比较高、且一定程度可能突破社会容忍度的问题。
一读EDU:大家都很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而在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方面,报告专门提到“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这一政策设计是否会鼓励家庭加大子女教育支出,有利于校外培训机构发展?
储朝晖: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并不包括想要增加家庭教育支出,它的意思主要是讲现在家庭教育投入比较多了,导致家庭负担比较重,那么通过扣除专项费用的方式来减轻家庭负担。
但实际效果有没有可能导致家庭用更多的钱投入到教育、培训呢?我认为有这个可能,因为中国家庭的基本特点是,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会随着经济支付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只要经济上稍微有些能力,就会投入到教育和培训上面。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决定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来源:北京晚报)
一读EDU: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那么,如何理解这个“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导向?
储朝晖:我们过去也提过类似的口号,尤其还曾一度提出更加激进的,诸如教育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口号,当然,教育界并不认可这种说法,因为教育中心是培养人。
当然,政府工作报告这里讲的是高等教育,因为高等教育是教育中与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接近的一端,特别是与就业相关性比较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比较多。
所以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主要是想让高等教育与社会衔接方面(比如就业)能更加平顺。
一读EDU:目前的高等教育结构是怎样的,你认为结构中可以优化的地方有哪些?
储朝晖:目前高等教育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呢?就是我们过去的高等教育事实上是按照传统学校模式,或者说以行政为主导的学校模式建立起来的。
这个问题在省属院校或者说地方院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尤为严重,那些学校还是简单复制行政机构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以及评价标准,和市场衔接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离市场需求有一定距离。
在上世纪90年代高校合并前,我国尚有不少院校是各个部门或企业所属高校,它们与产业界的联系相对比较密切,由产业里面的老师给学生上课,教学内容、安排由产业、行业决定。
但将高校划转至教育部统一管理后,虽然有划转管理的优势,但也造成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模式、方向过于单一,或者说过于抽象,学生和各个行业、产业之间的联系也比较远了。学生实习都成了问题,他(她)没办法去相应产业、行业去实习。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是对这个问题的矫正。但口号上提矫正仍然难以解决问题,还是应该让大学办学主体多样化,从体制上入手。
一读EDU: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但一般而言,高校都想争当高水平大学,我们该如何引导中西部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同时,建设“有特色大学”呢?
储朝晖:很多中西部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还是只是简单复制其它高校,别的高校向研究型高校发展,它也想办成研究型高校,却很少和当地实际相结合。
约10余年前,我到一所地方大学考察时就跟他们说,因为当地有一些其他地方不具备的独特条件,你们大学完全有可能成为实力突出的大学,但直到现在,我感觉这所大学依然比较普通,并没有办出特色。
其实,不仅是这所大学,我国2000余所大学中,至少有90%以上都是这样一种简单平常、没有特点的状况。
为什么这样?背后根源还是大学办学自主权不足,领导由行政任命,又不是内行,不能自主确定办学方向。
因此,要想让中西部高校办出特色,就要对它们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让这些学校真正依据大学逻辑去自主探索、发展。
一读EDU: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是否是比较新的说法?应该如何理解?
储朝晖:我不同意用社会力量办学这个概念,就是要明确发展私立学校。具体到职业教育我是亲历者,印象非常深刻的是,1985年,全国各地都有很多私人办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教学内容千姿百态,但后来像“割韭菜”一样,被政府以各种理由给“割掉了”。
这就导致1990年后私人开设的职业学校越来越少,职业教育多为政府兴办,但政府总把职业教育抱在怀里,说我这个孩子很可怜,面黄肌瘦,大家要多照顾,却不让职业教育自己下地去走,活动活动,和产业建立密切关系。
实际上,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生命力就在于,和产业密切结合,而不是和政府联系很紧,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我国总用政府包揽职业教育的方式摧毁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所以我认为,真正振兴职业教育的关键是给民间、私人办职业教育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法律空间。
一读EDU:你认为,应该怎样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的全过程监管?
储朝晖:我认为这只是讲了一个工具的问题,有这个工具和没有这个工具是不一样的,利用这个工具当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任何一个工具都是人来使用的,要真正解决幼儿园的安全问题,关键是当事人要有责任心,承担起责任,并在幼儿园相关环节建立责任链。
与工具问题相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首先要确保幼儿教师的资质是合格的,他们是有责任心的,而且他们对孩子的行为和态度符合专业规范。
一读EDU:和十九大报告一样,政府工作报告也把“网络教育”单独拿出来,和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并列,这意味着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网络教育”,是否只是在线教育?
储朝晖: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教育覆盖面越来越大,发展比较快,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单列出来,可能是符合这样一种考虑。但如何发展网络教育,确实有政府要做的工作,不过,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更多不是政府去做什么。
互联网产生后,对教育的影响首先是在传播方面,能让资源短缺的地方和资源充裕的地方进行交换,其次,可能会导致教育形态的变革,在线教育是一种。实际上,互联网还会导致教学类型、课型的改变,而后者对教育未来发展而言可能更为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要明确一个时间段,在此期间,政府对网络教育要尽可能少干预,而给它发展空间。如果在它发展不充分时就妄加干预,就会阻碍它的发展。
转载自— 一读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