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为深入学习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参观我党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离退休工作处党支部于4月11日,开展了“深入学习新质生产力、参观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在支部书记于文浩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丹棱县的“幸福古村”。

位于眉山市丹棱县顺龙乡的幸福古村,始建于明代,距今有400多年历史,处于一个西北高、东南低的山坡台地上,49个20世纪60~80年代的土墙青瓦的民居院落与环境相生相融,错落有致,像珍珠一般撒落在山坡台地上,是全省少有的保存相对完整的古村落之一。2012年以前这里因位置偏僻,未得以发展,面临人口大量流失、房屋空置破败、传统农业和人文景观日益凋敝等问题。后来按照“严格保护、尊重传统、适度开发、产村相融”的原则进行保护性开发,激活了古村活力,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0万人,成为了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示范村,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第一批四川最美古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美誉。

在参观的同时,支部书记于文浩同志给同志们讲了一堂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的党课。
振兴乡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古村已成为巴蜀乡村旅游的热点,古村和村民都是受益者,村集体按照一定比例从机构收益中提取古村落保护基金,之后按贡献参与度向社员分红,由此保持了村民参与古村保护、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热情,破解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可持续的难题。富裕村民:古村村民通过开展经营性项目和土地流转、劳务、合作社分红等,实现良好收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21800元。融合农旅:该村通过成立产业专业合作社、旅游专业合作社、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和旅游管理协会等机构,并培育出龙鹄桔橙小镇、古井3D动漫村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森林、花果、旅游美丽村庄,正着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幸福古村按照“严格保护、尊重传统、适度开发、产村相融”的原则进行保护性开发,坚持“规划引领、整合资金、示范打造、招商引资”,实现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既留住了“根”,又脱了贫,幸福古村,名不虚传。实践表明:古村落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可以相得益彰。
在本次参观活动中,同志们深入到实地,亲身见证了我党在乡村振兴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加深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理解。拓宽了视野,了解不同地区在乡村振兴中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这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融入到青山绿水中,才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内涵与深远意义,党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的伟大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