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蓉举行

作者:陈淋 通讯员 冯思琪 叶茂来源:四川新闻网发布时间:2024-07-02浏览次数:10

“四川新闻网”7月1日以“'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蓉举行”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7月1日讯(冯思琪 叶茂 记者 陈淋为促进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化理解,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发展,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日前,2024年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华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省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国内高校、学术期刊、业界的20多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建言献策。

与会专家合影

本次会议设置了4个主题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新质生产力促进新闻传播学科高质量发展”“西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学科发展研讨”“新闻传播新质生产力的建设实践”“新质生产力与学科专业建设”。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就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意见。

教育部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金星教授以“共生共容”的关系来阐述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他从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40年历程出发梳理出产教融合模式的几个阶段,阐述了我国推动产教融合的本土性特征,并立足当前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任务,提出了课堂在先、实践为重、平台依托等产教融合新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教授深入探讨了算法想象背后的思维结构问题,以及算法差异化对社会生活的深层次影响。他将算法科技与巫术进行比较,探讨了现代人与原始人思维的理性与原始思维的关系,并基于人类学视角对算法想象与算法知识生产分享自己的独特思考。刘海龙教授还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办学实践提出了建议,他表示新闻院校可以依托自身本地特色进行办学,把新闻传播实践教育与学生就业相结合,打造本地化特色化办学;段吉平主任认为,学校可以加大教师与期刊面对面沟通的力度,促进教育与科研的相辅相成;金星教授提出,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与未来就业,结合近年来政府出台的有关举措实施产教融合。

教育部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石磊教授深入分析了智能传播作为二级学科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在人类社会交往、新闻生产等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并以此为基点对人机融合下新闻传播教育提出期许,号召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工智能向善、向真、向新。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艺术)学院院长孙江教授分享了AI时代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的教学应用与实践经验。基于上述平台,新闻教育场景可显著提升文案、直播数字人、图片类海报等制作效率,进行更高质量的新闻生产。他强调,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要坚守社会责任,引导学生运用AI技术服务社会,弘扬主流价值观。

教育部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本乾详细梳理了网络1.0到3.0的演进过程,阐述了大数据、算法和算力在构建人工智能系统中的关键作用,讨论了这些技术如何应用于创造、生成和解释世界,同时强调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他呼吁关注媒介在塑造公众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倡导通过多元化叙事手段和创新传播模式,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在教育部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梁宝毓看来,新质生产力对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提倡高校应围绕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推动产教融合合型人才。在他看来,在此过程中坚实的基础学科知识仍然不可或缺。

在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有关新视野、新方法、新工具和新场景的讨论。如何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发展、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本次研讨会4个分论坛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多角度、多视野、多纬度的研讨,学界行业互鉴,精彩观点频出,会场反响热烈。通过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大力加强了新闻传播各领域的交流与沟通,对以更加务实的态度,以更加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新闻传播高等教育质量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关链接:

四川新闻网:“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蓉举行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240701/00145946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