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姝,女,1983年生,中共党员,四川大学新闻学博士,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长期从事新媒体背景下的政治传播、知识生产等问题的研究。在西华大学文新学院讲授《新闻学概论》、《融合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选读》、《新媒体编辑》等课程。曾获得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创新大赛三等奖。
除了拥有教师的身份,耿姝老师在个人学术道路上也有诸多成就。耿姝老师曾出版专著《新媒体背景下的大众文化传播》,参与编写著作《新媒体新论》。发表学术论文有:《数字化背景下媒介的知识生产转向》、《数字化浪潮下儿童印刷读物的价值重探》、《新媒介背景的儿童类纸质媒体的发展取向》等多篇CSSCI期刊论文。
主研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方媒体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四川省重点社科基金项目“党员干部学习读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互联网+”时代影视剧价值取向的传播与批评机制研究》,在“天府早报”“大成网”“天府热线网”“四川机构网”等多家媒体工作过,定期策划和制作新闻专题,有丰富的实际从业经验。其中,“汶川大地震”后发表的新闻作品《地震照片定格 伟大母爱战士讲述幕后故事》,被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在谈到与同学们的相处方式时,耿姝老师表示,虽然在人格测试中自己是一个典型的“i人”,但在同学们眼中她却是一个比较热情开朗的老师。在耿姝老师心里一直都坚持着一个理念——老师跟学生在相处的时候并不是以同质化的老师与学生的身份去相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个人的独一无二使老师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评判学生,所以耿姝老师不会对学生假设、预设,她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包容学生的错误,并且在规则上与学生保持契约精神。
在教学方式上,童年的经历促使耿姝老师选择了鼓励式教育。由于得到过鼓励的帮助,所以更知晓鼓励的力量。她道:“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批评已经够多了,我们需要的恰恰是别人给予的一份鼓励,用它来慢慢生长起内心的自信。”
压力的外在推力纵然重要,但鼓励的内生动力也不可或缺。同时,因为这个时代很多学生对学习感到麻木,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耿姝老师更倾向于“情景教学法”。
谈到教育的重要性,耿老师表示,“道”十分重要。一是自己的人格品格要过硬,二是要对规律有非常深刻的洞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对“道”有深刻的理解外,耿老师对“授业”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第一、要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素材、专业理论知识等烂熟于心;第二、将保持与学界的对话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日常习惯;第三、保持行业的对话,学习活生生的“案例教材”,保持交谈、保持思考。
最后是“解惑”。耿姝老师表示人难以全知全能,但至少需要具备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对智慧的更高要求。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沉浸到文献书籍中寻找答案。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增长自身阅历,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思维的锐度。
在保持学科知识的专业性方面,耿姝老师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阐述自己的理解。输入层面就是保持阅读、保持学习、扩充自己、培养学科敏感性,以此站稳讲台;输出层面就是将自己的一些深度思考整合成科研成果进行相关发表,另外就是通过课堂传递知识。
最后在谈到学生时,耿姝老师表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路,每个同学都是不同的个体,但每一个袒露自己心声的同学都是值得骄傲的。他们诚实,以一种勇敢的姿态直面困境,与世界连接,这正是新闻从业者的精神所在。
同时同学们试卷上迸发的灵感、超出预期的答案、听讲的细节都值得骄傲。尽管同学们没有收获太大的“成功”,但过程中的经验也是一种重要的收获。耿姝老师表示:“不需要将成功看得太重,只要坚持到终点就可以了。”
最后耿姝老师真诚地说道:“希望每一个同学的努力都能被别人认可,被世界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