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夏日炎炎,书香宁静致远。6月13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现当代专业的研究生在6A102开展了一场关于“阅读小说史,提升思辨力”的读书分享会,是学院现代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本次读书会的主题紧扣“重读小说史”,旨在通过学术讨论和思想交流,深化对文学史的理解,提高参与者在学术研究中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此次读书会由蒋林欣老师主持,2022级与2023级的部分研究生分享了关于小说史的著作,发表了他们的感想,提出自己的思考。
2022级研究生张铁耀分享了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张铁耀的阐述分为基本框架、主要观点、心得体会几个方向,他认为夏志清在书中的主要观点有三个分别是:文学价值作为第一准则、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中国作家缺乏风格抱负的通病,最后他的心得体会是认为小说史学需要面面观。
图1 张铁耀同学在作报告
2023级研究生叶珊同样就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提出了她的看法。她主要聚焦《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第二章“鲁迅”章节,对夏志清视野下的鲁迅研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从道德批评与新批评的角度分析了夏志清的鲁迅观,并针对文学评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图2 叶珊同学在作报告
2023级研究生杜虹颖选择同为海外汉学家王德威的著作《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进行分析。在分享中,杜虹颖谈到王德威主张重估晚清文学与文化的价值,藉此重审中国文学现代性,晚清文学只是为“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所压抑,故而晚清其实是一个被压抑了的“现代”时期,晚清文学在观念上的复杂性与形式上的丰富性值得深入挖掘。夏志清与王德威德的著作聚焦于现代小说史,二人切入点不同,但都为现代小说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3 杜虹颖同学在作报告
2022级研究生马小琴选择了崔志远等著的《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主要对当代小说史进行了探讨和交流。马小琴主要分享了《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中独特的跨学科视野的文学史阐述方式,包括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工农兵文学体系、从卡里斯玛典型分析革命英雄形象、以及从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分析民族文学传统。
图4 马小琴同学在作报告
活动现场,与会同学展开了关于分享内容的交流与探讨,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思考与疑惑,蒋林欣老师参与了现场互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并对下一次的读书活动的主题与时间进行了安排。此次读书分享会激发了大家的阅读热情,拓展了对文学史研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提高了与会研究生们的学术素养。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每月一次的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
图:马小琴
学生通讯员:马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