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教育融入了生活,在思考中把厚厚的课本变成了薄薄的知识,在精心组织中把课堂变成了快乐的学堂。在她心中,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场温暖人心的坚持。她将爱心、信心、细心、耐心种进学生的心中,是真正的耕耘者,也是真正的忘我者。
她就是温柔而坚定的龚珍老师。
龚珍,四川农业大学农学学士,南开大学历史学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史博士后,现为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先后出版《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水稻》等专著。
图为 龚珍老师
谈到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一行业,龚珍老师说:“青年才俊灯下读史,以共教学相长之乐。从我硕士阶段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导师组建了中古史读书班,南开和天津师大的几位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讨论学术著作和修改论文,对我影响特别大。”
“作为一个i人,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可以流利地表达很多不错的想法。此后几年,我又参加了好几次不同高校的夏令营。记得有次在兰州大学,我作为一个学历史的跟几个社会学系和人类学系的硕博一起争论一个话题,最后还能握手言和,自此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可以从事一辈子的事业。”龚珍老师表示,要多看多尝试,人生的一处经历可能会牵引着今后的无限可能。
对于长期从事的历史农业地理以及农业景观史研究,龚珍老师简单地介绍了她的研究方向。“我本科是农学专业,硕士才转到了历史学,因为想要学习历史农业地理,所以博士去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龚珍老师解释说。于她而言,历史农业地理关系到区域生态环境变迁与农业结构的演变,农业景观史则是在自然图层上叠加农耕等图层后形成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例如川西林盘景观系统。龚珍老师还表示,如何增强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就关系到了农作物的持续稳定产出与农耕文化的形成。尤其是对于四川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挖掘农业文化遗产,推进农业强省的建设,不可不重视。
图为 龚珍老师
龚珍老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在谈到如何保持对专业领域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时,她娓娓道来:“我其实写论文非常慢,因为硕导夏老师‘小心求证’的教导一直萦绕在心中,所以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总会不断去寻求新的证据,这也导致我会去翻阅很多相近学科的研究成果。虽然学术产出很慢,但是内心的收获却很丰硕,这可能也会浇灌到我的求知欲。”
关于与学生相处的方法,龚珍老师有自己的经验。龚珍老师在与宜宾校区的一位同学聊天时,同学表示是用朋友的心态与老师相处。龚珍老师时常会想起这句话,心里总是感到暖暖的。她一直相信,只要用充满善意的心态对待别人,对方就能感受出来并予以同样的回应。龚珍老师真诚地说道:“我当他们是朋友,确实也希望他们当我是朋友。这个世界上没人能掌握绝对真理,多交流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课堂上,龚珍老师会举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她表示最近跟同学们分享了皮埃尔·阿道(Pierre Hadot)的一个观点:古代哲学思想来源于日用人生,后世的哲学则抽离了日用人生。学术来源于生活,学术和生活可以相互成就。
图为 龚珍老师
在被问及如何维持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时,龚珍老师表示所谓的生态平衡绝不是静态不变的。“我可能还是典型的四川人,生活总是第一位,偶尔发展到了‘债多必还’的地步,可能会挤一下生活的时间弥补学术。所以我的平衡也是动态的。”闲暇之余龚珍老师喜欢看电影。电影让她体会到在同一时空很多别人的重要时刻,她表示看电影好像是在平行时空过了很多种不一样的人生。当问及未来规划时,龚珍老师表示在未来几年里,希望能出一点得意之作,照亮自己的学术道路。
最后,关于一些给同学们的人生经验分享,龚珍老师诚恳道:“好像在这个时代,给别人传授什么经验都显得有点‘硬性’,那就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功不唐捐,日拱一卒。在我看来,这句话除了强调持之以恒,还提醒到我看的‘闲书’也终究会回馈到我的学术旅程。”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团委记者团出品
采访:刘圆圆 文稿:陈俊宏
编辑:廖向羽
一审一校:伍思丞
二审二校:谢安宁
三审三校:任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