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潘殊闲,男,1965年生,四川眉山人,先后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艺美学方向)博士后。现为西华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四川省社科联评审专家,《地方文化研究辑刊》主编,《蜀学》集刊主编,《苏轼研究》副主编,《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编委。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编著、合著20余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多项,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等荣誉数十项。
二、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2.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3.中国文化元典与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特色研究
4.古代巴蜀文学与文化研究
三、学术成果
(一)论文(部分)
作者 | 论文题目 | 发表刊物 | 发表时间 | 备注 |
潘殊闲 |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唐五代词研究论文综述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4年卷 | 2003年2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 独著 |
潘殊闲 | 《周易》与民族审美心理 | 青海社会科学 | 2003年6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刘长卿及其诗歌的宗教情怀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版) | 2004年2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版) | 2003年7期 | 第二 作者 |
潘殊闲 | 刘长卿“五言长城”新解 |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4年5期 | 第一 作者 |
潘殊闲 | 刘长卿与杜甫 | 杜甫研究学刊 | 2004年2期 | 第一 作者 |
潘殊闲 | 叶燮“诗是心声”初探 ——兼论古人的艺术与人生理想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版) | 2004年4期 | 独著 |
潘殊闲 | 《汉语大词典》等误释“受降城”辨正 |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 2004年4期 | 第二 作者 |
潘殊闲 | 《周易》与时俱进思想初探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4年3期 | 第一 作者 |
潘殊闲 | 20世纪以来叶梦得研究综述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4年9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叶梦得《岩下放言》考 | 河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4年5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叶梦得《春秋》类著述考论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4年6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论《周易》蕴藏的民族审美心理及其影响 | 社会科学研究 | 2005年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象喻:中国传统诗歌评论的利器 | 宁夏社会科学 | 2005年2期 | 独著 |
潘殊闲 | 方东树的“魂魄”论诗与中国诗学的“象喻”传统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版) | 2005年3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论“气”在中国诗学中的流变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版) | 2005年11期 | 第一 作者 |
潘殊闲 | 《文心雕龙》的“气”论及其在文论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 湘南学院学报 | 2006年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叶梦得与苏过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6年4期 | 独著 |
潘殊闲 | 石林词与东坡乐府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6年6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叶梦得作品辑佚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2006年6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叶梦得交游考 | 湘南学院学报 | 2007年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叶梦得著述叙录 | 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五卷) | 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 | 独著 |
潘殊闲 | 入神:文学的超审美境界——以李杜诗歌为例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7年2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叶梦得与苏轼——兼与王安石比较 |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版) | 2007年3期 | 独著 |
潘殊闲 | 简论《瓯北诗话》的李白研究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7年5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叶梦得与杜甫 | 杜甫研究学刊 | 2008年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石林词》二论 | 湘南学院学报 | 2008年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石林诗话》“云门三种语”之“云门”辨 | 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六卷) | 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年12月 | 独著 |
潘殊闲 | 叶梦得:苏门渊源与学术旨趣 |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版) | 2008年2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 攀枝花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8年4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四川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三十年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8年5期 | 独著 |
潘殊闲 |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一辑) | 天地出版社2008年6月 | 独著 |
潘殊闲 | 温江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 |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二辑) | 天地出版社2008年11月 | 独著 |
潘殊闲 | 气:李白及其诗歌的最大标志 |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版) | 2009年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三”与郭沫若的易学思想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又载《郭沫若与文化中国》 | 2009年2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 独著 |
潘殊闲 | 崇三——《水浒传》的三才情怀 | 宁夏社会科学 | 2009年3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四川郫县的文化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9年4期 | 课题组负责人 |
潘殊闲 | 独酌:李白内心孤独的真实印记——兼论后世的独酌情怀 | 安徽大学学报 (人文版) | 2009年5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试论杜甫的“安得”情怀 | 杜甫研究学刊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 2009年3期
2010年4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反思 | 攀枝花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9年5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苏洵大器晚成的启示 | 蜀学(第四辑) | 巴蜀书社2009年12月 | 独著 |
潘殊闲 | 论宋代苏轼文化现象 |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版) | 2010年2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论《文心雕龙》的和谐文论观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0年2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论眉山三苏产生的乡土基因 | 国际言语文化 (韩国,第13辑) | 2009年12月 | 独著 |
潘殊闲 | 试论宋人的苏轼心理情结 | 宁夏社会科学 | 2010年3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苏轼与大爱 | 蜀学(第五辑) | 巴蜀书社2010年12月 | 独著 |
潘殊闲 | 论“三苏”产生的政治文化生态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0年6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叶梦得与福州的社会文化生态建设 | 闽江学院学报 | 2011年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试论杜甫的“乾坤”情怀 | 杜甫研究学刊 | 2011年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论苏轼创新意识的形成原因 |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版) | 2011年3期 | 第一 作者 |
潘殊闲 | 通识教育背景下中文专业教学的 更新与拓展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1年2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论苏轼对大禹的接受与传播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1年8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苏轼苏辙李杜比较观述评 | 蜀学(第六辑) | 巴蜀书社2011年10月 | 独著 |
潘殊闲 | 鱼凫文化与四川 | 鱼凫文化论 | 巴蜀书社2011年12月 | 独著 |
潘殊闲 | 吴澄李杜比较观述评 | 安徽大学学报 (人文版) | 2012年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鱼凫文化三论 |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 巴蜀书社2012年3月 | 独著 |
潘殊闲 | 尹昌衡研究述评 | 中华文化论坛 | 2012年2期 | 第二作者 |
潘殊闲 | 《避暑录话》 ——宋代口述史的经典之作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2年5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论苏轼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2年7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论苏辙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 | 《苏辙研究》 |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 | 独著 |
潘殊闲 | 一部覃思与细辨词学的力作 ——评欧明俊教授新著《词学辨思录》 | 《词学》 第二十八辑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 独著 |
潘殊闲 | 论杜甫的“壮士”情结 | 杜甫研究学刊 | 2013年3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快意雄风海上来:试论苏轼海南诗词的“海”味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13年4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论“金士巨擘”赵秉文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与传播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年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与中国十二生肖的阴阳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4年2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历代《禹贡》著述所述“松潘”辑评 | 《江源文明与茶马古道文化论集》 | 巴蜀书社2014年4月版 | 独著 |
潘殊闲 | 论陈草庵的劝谕散曲 | 阅江学刊 | 2014年4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论宋代人物角色象喻文学批评 |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4年3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论杜甫的“幽人”情结 | 杜甫研究学刊 | 2015年2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多维视野下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培养 | 《古典诗词的现代观照——李清照辛弃疾暨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 独著 |
潘殊闲 | 劳作角力与游戏消闲:宋代文学批评取喻对象的生产生活化 | 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15年2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论欧阳修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辑)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 独著 |
潘殊闲 | “铁面御史”赵抃的为官智慧及其当代启示 |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九辑) |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 独著 |
潘殊闲 | 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与文化担当 ——漫议成都杜甫草堂与《杜甫研究学刊》 | 杜甫研究学刊 | 2015年第4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论宋代山水象喻文学批评 |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4-2015)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 独著 |
潘殊闲 | 元代文坛“中流一柱”胡祗遹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与传播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6年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四时气象与天体:宋代象喻文学批评的有趣选择 | 中外文论 | 2016年第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叶梦得对陶渊明的接受与传播 |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 2016年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李白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永恒丰碑 |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辑) |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 | 独著 |
潘殊闲 | 财富与财神:社会文明与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兼论都江堰市赵公山财神文化资源的品牌塑造 |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 2016年第3期 | 第一 作者 |
潘殊闲 | 苏轼的经子之学与叶梦得的追慕之趣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16年第6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元代维族文化名人贯云石散曲中的易学思想 | 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17年第3期 | 独著 |
潘殊闲 | 诗学公案与宋人的政治文化生态 ——《石林诗话》中的王维镜像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四辑)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 | 独著 |
潘殊闲 | 苏轼的养生智慧及其当代启示 | 中国苏轼研究 | 第八辑 学苑出版社2017年12月 | 独著 |
潘殊闲 | 扬雄与蜀文化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8年第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天府文化的源流、特质及其相关概念探析 | 天府文化研究 (创新创造卷) | 巴蜀书社2018年2月 | 独著 |
潘殊闲 | 元代名儒郝经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与传播 | 中北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8年第2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厚植天府之国本底 传承巴蜀文化精神 | 四川日报 | 2018年4月18日第六版(理论关注版) | 独著 |
潘殊闲 | 东坡精神的当代诠释 | 《蜀学》第十四辑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 第一 作者 |
潘殊闲 | 成都:杜甫笔下的“喧然名都会” | 天府文化研究 (优雅时尚卷) |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 独著 |
潘殊闲 | 试论巴蜀文化对苏轼的影响 | 梵净国学研究 第一辑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7月 | 独著 |
潘殊闲 | 欧阳修举荐苏洵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 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8年4期 | 独著 |
潘殊闲 | 李冰与天府之国 | 中华文化论坛 | 2018年第10期 | 独著 |
潘殊闲 | 杨慎的易学阐释探微 | 《蜀学》第十五辑 | 2018年11月 | 独著 |
潘殊闲 | 扬雄《太玄》与魏晋玄学 | 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9年第1期 | 第一 作者 |
潘殊闲 | 杜甫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9年第1期 | 第一 作者 |
潘殊闲 | “友善成都”的历史文化阐释 | 天府文化研究(友善公益卷) |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 | 独著 |
潘殊闲 | 巴、蜀文化的互动与交融 |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四辑) |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 | 独著 |
潘殊闲 | 《石林诗话》对欧阳修的接受与传播 ——兼论四库馆臣的误解 | 《2017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 | 黄山书社 2019年11月 | 独著 |
潘殊闲 | 试论《周易》蕴藏的民族智慧及其当代价值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20年第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周易》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20年4月14日第7版“国家社科基金专刊”第195期 | 第一 作者 |
潘殊闲 | 成都对杜甫的接纳与成都对杜甫的改变 | 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20年第3期 | 独著 |
潘殊闲 | 徐中舒先生对《易经•井卦》井意象的辨正 | 蜀学第十七辑 | 2019年12月 | 独著 |
潘殊闲 | 《蜀王本纪》笺证(上) | 扬子学刊第三辑 | 2020年11月 | 独著 |
潘殊闲 | 当代视野下的李白文化价值初探 | 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21年第1期, | 独著 |
潘殊闲 |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巴文化与巴都 | 文史杂志 | 2022年第1期 | 独著 |
(二)著作(部分)
作者 | 书名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备注 |
潘殊闲 | 叶梦得研究 | 巴蜀书社 | 2007.08 | 独著 |
潘殊闲 | 叶梦得与苏轼 | 巴蜀书社 | 2009..03 | 独著 |
潘殊闲 | 唐宋文学论稿 | 巴蜀书社 | 2010.07 | 独著 |
潘殊闲 | 宋代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2014.04 | 独著 |
潘殊闲 | 宋才子传笺证(北宋前期卷) | 辽海出版社 | 2011.12 | 副主编 |
潘殊闲 | 生活禅智慧易 | 团结出版社 | 2007.06 | 参编 |
潘殊闲 | 宋词鉴赏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9.10 | 参编 |
潘殊闲 | 叩音毕弹集 ——祝尚书教授古稀纪念 | 巴蜀书社 | 2013.09 | 主编 |
潘殊闲 | 经典名著鉴赏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2.10 | 主编 |
潘殊闲 | 建川博物馆藏侵华日军家书选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2016.06 | 主编 |
潘殊闲 |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巴蜀文化研究 | 巴蜀书社 | 2018.09 | 独著 |
潘殊闲 | 建川博物馆藏侵华日军家书(全八册)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2018.08 | 主编 |
潘殊闲 |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研究系列杜甫研究文选》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0.02 | 主编 |
潘殊闲 | 苏轼传 | 天地出版社 | 2021.05 | 第一作者 |
潘殊闲 | 文化遗产的建构:从古蜀文明到天府之国 | 巴蜀书社 | 2021.05 | 第二作者 |
潘殊闲 | 李杜论稿 | 巴蜀书社 | 2021.08 | 独著 |
潘殊闲 | 四川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20)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2022.03 | 第一作者 |
(三)项目(部分)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立项 时间 | 主持/主研 | 完成 情况 |
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一般项目 | 2006 | 主研(子项目负责人) | 完成 |
叶梦得与苏轼 | 四川省教育厅 | 2006 | 主持 | 完成 |
《周易》与民族审美心理 | 中国博士后基金(第42批) | 2007 | 主持 | 完成 |
《周易》与民族审美心理 | 山东省博士后 创新基金 | 2007 | 主持 | 完成 |
宋代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研究 | 教育部 | 2009 | 主持 | 完成 |
《周易》与中华民族审美心理 |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重点项目 | 2012 | 主持 | 完成 |
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 2012 | 主研(子项目负责人) | 完成 |
《周易》与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特色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重点项目 | 2013 | 主持 | 完成 |
整理建川博物馆藏侵华日军家书 | 国家图书馆 | 2015 | 主持 | 完成 |
整理建川博物馆藏侵华日军日记 | 国家图书馆 | 2015 | 主持 | 完成 |
整理建川博物馆藏希尔少校档案 | 国家图书馆 | 2015 | 主持 | 完成 |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视野下的四川非中心城市文化跨越发展研究 | 四川省社科联 重大委托项目 | 2017 | 主持 | 完成 |
杜甫与成都 | 四川省社科联 重大委托项目 | 2021 | 主持 | 在研 |
(四)获奖
获奖名称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个人排序 |
古代文学多维教学研究与实践 | 西华大学第二届优秀教学成果奖 | 一等 | 2008 | 第一 |
叶梦得研究 | 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 | 2009 | 第一 |
叶梦得与苏轼 | 西华大学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 一等 | 2010 | 第一 |
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 四川省第十二次高等教育学科优秀科研成果奖 | 优秀 | 2010 | 第一 |
叶梦得与苏轼 | 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优秀 | 2010 | 第一 |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为依托的人文通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 西华大学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奖 | 一等 | 2012 | 第二 |
唐宋文学论稿 | 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 | 2012 | 第一 |
唐宋文学论稿 | 西华大学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 | 2013 | 第一 |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为依托的人文通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 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 三等 | 2014 | 第二 |
宋代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研究 | 西华大学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 | 2017 | 第一 |
宋代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研究 | 四川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 | 2017 | 第一 |
四、任教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解题》、《中国文化元典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周易研究》、《经典名著鉴赏》等。
五、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苏轼研究会副会长
四川省扬雄研究会会长
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四川省李白研究会副会长
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