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2020年工作要点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学校工作的总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坚持依法治校,提高教育质量,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学校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校60周年。
一、全面加强学校新时代党的建设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
1.扎实推进理论武装。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进课堂、进头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结合中央、省委重要会议精神和学校工作实际,健全三级联动学习机制,落实好校领导讲思政理论课相关要求。组织好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加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和智库建设,发挥优势,为推进制度创新、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提升贡献西华力量。
2.提升宣传工作实效。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修订出台系列落实文件;推进校园媒体融合,加强新媒体管理和舆情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以校庆为契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推进省级思政平台建设。做好四川省易班建设与发展中心、全国高校网络舆情机制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学习强国四川教育系统通讯站的工作。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全过程
1.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突出党建引领学校基层治理,压紧压实二级单位党委(党总支、党工委)党建工作主体责任,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学生党员工作站试点建设,创新加强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着力拓展党员教育阵地建设,大力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立德树人和推进事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筹备召开年度党建工作会。
2.聚焦干部能力素质提升,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突出党管干部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开展干部分层分类教育培训,积极拓展干]培养路径,着力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考核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干部从严管理监督和关心激励体系,不断提升干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队伍保障。继续开展驻村干部帮扶和党组织结对共建、党支部结对帮扶,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西华力量。
3.提质增效做好统战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四心”工作定位,认真落实省委统战部“基层统战工作提升年”的部署要求,切实加强学校党委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完善学校“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制度机制建设,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及党外人士队伍建设,创新开展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培训培养,积极开展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和宣传,大力支持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及党外人士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和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统战工作对学校改革发展的贡献率。
(三)持之以恒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校
1.健全党风廉政建设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坚持不懈正风肃纪反腐,强化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聚焦隐形变异“四风”突出问题,深化党员干部“赌博敛财”专项整治,坚决防止反弹回潮。从讲政治高度持续深入整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整治思想上作风上不深不实等问题,促进政治生态优化。组织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检查。督促党员领导干部坚持民主集中制、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通过督促“关键少数”管住绝大多数,带动监督全覆盖,坚决防止权力滥用和违规决策等问题。深化“双述”活动,将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纳入“双述”范围,按3年轮述一遍方式实现“双述”活动全覆盖。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筹备召开全面从严治党暨纪检监察工作会。
2.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规治党。围绕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建章立制工作,继续修订并深入贯彻落实议事决策规则等重大制度,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普法教育,依法做好法律法规工作和保密工作。
3.围绕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加强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强落实中央纪委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纪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的监督。监督执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督促各级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对照学校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实施办法(试行)》,强化监督、考核和评价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加强脱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部署,加强对学校扶贫工作中干部纪律、作风、履职尽责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4.围绕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现代化要求,强化专责监督。大力加强审查调查,保持惩处高压态势。加强信访工作,依纪依规处置问题线索。落实《监督专责实施办法》,对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的,依规依矩依法追究责任。通过开展警示教育和纪法教育等方式,一体推进“三不”机制。
二、做好重点专项工作
(一)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疫情防控的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形势阶段性变化对学校的影响,毫不放松抓紧抓细抓实学校防控工作,确保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在因疫情延期开学的情况下,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实现在线教学,确保停课
停学。按照上级要求做好相应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学校全面复学和改革发展。
(二)做好学校规划工作。认真做好“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工作;加强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认真编制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学校专项规划。
(三)做好60周年校庆工作。根据疫情防控形势调整校庆安排,落实好各项具体工作;以校庆为契机,扩大对外宣传,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增强师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四)做好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推进新一轮岗位聘用工作,制定实施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完成各级各类岗位聘用工作。修订学校奖励制度。
(五)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三、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强化立德树人意识,落实“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继续加强指导,明确实施目标,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总体目标,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及“专业思政”建设工作。做好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工作。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机制建设,建立运行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为教师参与教书育人全过程创造条件并提供支持。
(二)强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开展对优势专业建设项目的检查验收,启动校内专业评估;在“新X科”人才培养素质能力模型的指导下,做好通识教育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教学团队,推进产教融合协调育人,进一步推动我校“新X科”专业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强化已立项“一流专业”的建设,做好培育工作;力争“食品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等优势专业入围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行列,实现2020年国家级一流专业“保2争4”的目标;同时谋划建设新一批面向未来并具有发展潜力的省级一流专业。总结和剖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和师范专业认证工作。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加大教育教改力度,把教学改革的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严格课程管理,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和教研活动,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确保“一流课程”的建设。紧跟教材建设新政策,做好优秀教材规划与建设。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创造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教学”“智慧教务”等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助力专业建设、金课建设和考试改革。大力推进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做好智慧教学系统和各类课程平台的使用与培训工作,点燃教师智慧教学热情,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教学信息化管理,推进考试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开展教学管理创新和生动实践,提高管理效能;依托新版教务系统,挖掘新功能,简化办事流程,切实保障三个校区的教学有序高效运行。
(五)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机制、搭平台,推进“引企入教”,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适时召开全校产教融合大会。鼓励各学院通过联合办学、专业共建、实验室共建、实习基地共建、课堂教学改革共建、新专业改造、师资联合培养等多个方面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推进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建设,加快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共建育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提供有力支撑。
(六)开展校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评选。全面总结和表彰近年来在教学实践、改革、研究和管理中取得的优秀成果,总结推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成就,发挥教学成果的引领激励作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申报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做好培育。
(七)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修改相应文件。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切实落实学位论文“双盲”制。加强论文抽检工作和论文抽检结果运用。积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导师的管理与考核。
四、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一)创新学科建设体制。以学科为龙头,强化考核应用,促进学位点建设、硕士生培养、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团队归属、平台条件保障等协调联动,推进现有科研平台基地建设,提升各个基地的产出;积极整合资源,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申报准备和前期策划工作,抓好学科建设重点项目支持计划及创新研究院建设,努力补齐学校研究型短板。加强学科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坚持并完善学科科研平台的年度考核工作。认真做好学科平台的专项评估及年度评估工作,迎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评估验收工作。大力促进学术交流,浓厚学术氛围。推动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落地建设。力争应急管理、川菜工业化等专项工作有突破。
(二)做好新一轮学位点专项评估工作。确保“应用经济学”“设计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农业”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2020年专项评估。
(三)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以第五轮评估为契机,找准学校发展定位、对标一流建设、抓住关键问题、明确具体措施、落实责任到人,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按照评估要求全面做好迎评准备工作,力争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中取得好成绩。
(四)做好学位点申报工作。做好博士授予单位和博士点申报工作。加强立项的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梳理学科学位点的差距,整合资源,抓紧拾遗补缺,补齐短板,推动“农业工程”等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
(五)全面加强“双一流”建设。完善一流学科管理办法,持续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实施学科负责人制度,逐步构建以负责人为首的学科团队,赋予学科团队在经费使用、人才引进、岗位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
(六)加强政策与高教研究,推动省级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取得较好成效。加强数据统计规范,为学校发展提供参考。
五、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职工政治学习指导,推动中央、省委精神和党委决策宣讲到位,提高教师法治素养、规则意识和依法执教、规范执教能力。以多种形式开展“立师德、铸师魂、树师风”主题教育活动,表彰优秀教师,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加强师德师风警示教育。
(二)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条件;修订校内分配文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科学编制人员经费预算,做好专项绩效据实核增、绩效工资核拨及年终发放工作。
(三)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科学编制学院师资队伍目标任务;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力争引进高层次人才70人左右;加强柔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服务、考核和激励;开展宜宾校区人才招聘和师资博士后招聘;做好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及海外留学人员服务工作;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研修;开展教师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完成新入职教职工岗前培训等工作。
(四)做好人事管理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启用员工自助及招聘系统,完善全校教职员工数据库;加强教职工档案清查,逐步将成都市人才交流中心档案转回学校统一管理;做好教职工体检和社保工作。
(五)推进专家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专家、人才的推荐评审工作,力争有新突破;组织开展省级以上各类优秀教师的推荐工作和校级各类优秀教师的评选表彰工作;组织开展“西华学者”、“青年学者”等校内人才项目的选拔和管理工作。
(六)不断推进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总结前期人事制度改革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在柔性人才引进考核、校内人才培养计划、师资博士后培养、重点团队建设等方面,大力开展人事制度创新工作,不断健全制度体系。
六、大力做好学生工作和招生就业工作
(一)强化思想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深入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网络思政工作,推动十大育人体系与易班深度融合,依托易班开发学生事务管理应用,提高易班用户粘性;繁荣网络文化,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加强“西华学工”“西华青年”“西华心语”“西华招生”等新媒体建设,提升学工队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进“青年大学习”网上团课、“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情校史教育,培养爱校荣校情怀。
(二)优化管理服务。推进党建工作进学生公寓,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重视倾听和收集学生意见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需求;开展“千校万岗”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活动。
(三)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织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发挥大学生心理联合会和朋辈心理辅导团队作用,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业务能力;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开展新生心理普测和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为学生危机事件处置提供专业支持;申报四川省心理健康工作示范校。
(四)深化共青团改革。完善共青团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建立“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推进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改革;密切联系青年,建立活动“众创众筹众评”制度;开展网上共青团建设,以“青年之家”为中心开展区域化团建;抓好基层团建,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和“智慧团建”,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开展“星级团支部”创建。
(五)重视社会实践。组织开展第十七届科技文体艺术节和第三届学生节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重点围绕脱贫攻坚、爱心助困、乡村振兴等开展专项活动;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落实“逐梦计划”“西部计划”等工作。
(六)推进创新创业。落实“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开展“青春创业大讲堂”“创业指导进校园”“双创大讲堂”“双创成果展”“校友沙龙”等活动;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利用斯坦福创新创业课程(SIE)线上线下资源,做好专创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与竞赛,做好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西华杯”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和“校友杯”创新创业大赛等的组织工作;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管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做好创业项目培育与孵化。
(七)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能力提升培训,充分发挥骨干辅导员的示范作用,提升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八)做好招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大类招生方案,做好招生计划申报编制,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用好新媒体做好招生宣传和咨询。实施“阳光工程”,保证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召开全校就业工作会,完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和政策宣讲,多措并举做好疫情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做好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反馈跟踪和就业信息管理。
七、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提升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效能
1.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修订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科技奖励制度等系列文件,营造宽松、积极的科研氛围,促进学校科研水平提升。筹备召开科技工作大会。
2.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到25个(含地方联合重点项目),省内立项数量排名提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稳定在2019年水平并力争有所提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防科工局重点项目、JWK重点项目数量超过2019年水平。着力提升纵向科研经费到账比例,拓宽经费进账渠道。鼓励申报有转化前景的发明专利和有分量的PCT专利,提升申报专利的质量。
3.积极组织申报各类成果奖。继续深入调研,组织更多项目参与申报国家和省部级奖项,扩大申报渠道,力争1个项目获得四川省一等奖。梳理近两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成果,积极组织申报四川省哲社奖,力争提高获奖数量和级别。
4.做好“西华大学宜宾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的规划建设工作。
5.加强科技园建设。完善科技园制度建设,持续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和园区企业能力提升培训,持续加强基础保障条件建设,努力做大做强学校省级大学科技园,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申报“成都市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二)提升学校服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能力
1.汇聚军民融合人才,提升军民融合能力。发挥四川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完善独立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军民融合工作项目化和市场化运作。加强军民融合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引进,形成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科研团队。在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新材料、军工电子、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军民两用性强的学科领域打造西华大学军民融合特色学科。抓好四川省军民融合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2.以平台建设为支撑,夯实军民融合基础。及时跟踪并做好军民融合各科研平台建设工作。继续发挥四川省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中心的科学研究和资政谏言作用,不断以创新成果和实质性贡献推动四川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加强外延拓展,不断拓展学校军民融合发展空间。积极加强与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对接,加强与省、市军民融合企业的合作交流,大力促进校企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4.推进与宜宾市在军民融合领域的深度合作,进一步规范宜宾校区管理和运行机制。在与宜宾市政府战略合作框架下,市校共建“宜宾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推动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宜宾。
(三)稳定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规模,抓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对学校的贡献度。
八、继续扩大开放办学,深化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一)加快推进教育交流合作与对外开放。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有序推进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完成我校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联合申请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华大学—威尔士学院”的申报工作;促进学科建设,搭建与国外大学博士联合培养平台;加强留学生管理服务,学历留学生达到200人;继续推进教师和干部出国培训及研修。
(二)整合校友资源,促进产学研等方面合作。继续聘请优秀校友企业家担任学校创新创业导师。继续指导各地校友会工作,做好校友会换届、调整等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和细化落实学校签署的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协议;深入推进成都市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项目以及与郫都区等地方政府的多项合作。
(三)加强四川西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管理,做好基金会保值增值工作;充分依靠校友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筹集基金。
九、规范管理,完善服务,做好民生工程
(一)强化目标管理。跟踪分析2019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并形成分析报告。编制2020年度目标任务书,充分发挥目标考核的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激发发展活力。
(二)优化机构设置,加强内控建设。根据发展需要和工作安排,优化各级机构设置;完善内控制度并优化流程。
(三)增强财务工作的管理服务能力。修订完善财务秘书管理办法及服务收费分配管理办法;开展财务微信服务平台建设,丰富和完善ETC无感支付、零星交费及发放系统;完善提升智慧财务系统功能与效率。
(四)加强审计力度。着力防范履职风险,深入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现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转换;着力规范工程管理,突出工程项目审计,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着力防控潜在风险,精准开展专项审计,强化日常审计监督。修订内审管理规定和经责审计实施办法。
(五)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和各项应急预案,建立安全工作三级联动机制,推进安全稳定与信访工作信息化。全面制订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流程;强化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及督促整改工作;完成危化品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危化品实施全程监管。加强校园消防、交通、食品、安保、疾病防控等隐患排查与整改,持续开展专项治理。严防校园暴恐事件。依法依规处置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应急处突的管理和救援能力。
(六)做好国有资产有关工作。全面推行资产信息化管理;强化对宜宾校区资产管理;推动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形成校属企业监管机制;明确资产公司的法人地位和职责界限,拓展业务范围,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好服务师生、服务社会;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建共享工作;做好全校电梯、空调、多媒体等公共设施设备的维修维护。进一步完善招标采购相关制度和流程;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进度;强化政府采购需求论证工作,保证采购绩效;强化校内招标标准化工作,防范招标风险;修订验收管理办法,强化验收环节。
(七)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开展校本部快递平台的引入及建设;完成学术交流中心装修改造工作,保证应急培训中心用房需求;做好人南校区安全稳定工作,积极推动人南校区功能转化工作;积极推进2021年世界大运会西华大学排球竞赛馆改造工作;完成“智能空地载具及管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的用房、场地建设。
(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虚拟一卡通升级、OA系统升级、校园网楼宇万兆升级、校园网运营商用户上网二次认证网络改造。加快完成图书馆文献资源访问VPN系统建设,继续加强社会捐赠文献的接受力度,持续建设系列特色文献库,继续做好学校ESI学科分析及相关研究报告,助力学校相关学科领域早日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持续推进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和OCR图文识别系统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四川资助品牌期刊的契机,助力学校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做好数字出版平台工作。
(九)做好民生工程。进一步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推动学校附属小学、中学与郫都区“校地共建”;做好“特殊门诊”“老年病专科门诊”工作;合理规划设置校园停车位;推进热水全面进入学生公寓项目。科学规划后勤经费,完善后勤项目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好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和食堂改造、水电气设备更新项目工作。推进校园节能减排、绿化美化工作;发挥后勤育人功能,规范后勤管理。
(十)关心教职工生活,加强“职工之家”建设,成立教职工文体活动协会;开展好教职工医疗互助工作,做好困难教职工补助。筹备召开西华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加大对离退休教职工的关心关爱力度,发挥离退休干部独特优势和作用。